「香港衆會」合緣賞堂(五)碧玉嬰戲圖筆筒
「香港衆會」合緣賞堂(五)碧玉嬰戲圖筆筒
合緣賞堂
香港衆會聯袂北京合緣共生文物有限公司將定期推出古代佛造像、玉器和瓷器等古董藝術精品鑑賞文章,願同廣大藏家與文物愛者共同探討和交流!
十八世紀
碧玉嬰戲圖筆筒(合緣堂藏)
16×17cm
來源:1950年倫敦知名古董商Louis Joseph,編號6119
展覽:
1、保利藝術博物館
2、三亞市“皇家氣象——元明清宮廷珍寶展”
3、渭南博物館“懷玉比德——清代宮廷玉器精品展”
4、廣州從都國際論壇“中華文脈傳承展”
5、長沙博物館
巡展城市:合肥市、太原市、洛陽市、大連市、鄭州市、張家口市
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宋 蕉石嬰戲圖頁
五代 周文矩浴嬰圖
嬰戲圖還與各個時期的社會狀況關係密切。明代嬰戲圖,宣德以前多為“庭園嬰戲”,孩子們在庭園內活動。宣德後,多為郊外嬰戲,孩子們嬉戲在戶外,且嬰孩的形像變化尤為分明,永、宣時期,孩童矮胖,頭大,前腦尤大,圓圓的臉,額上幾根流海,幾個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嬰戲。孩童形象折射出社會的安定。嘉靖、萬曆時期,孩子們長袍大褂,顯得頭重腳輕,頭特大,後腦凸出。這些形象表明,明朝社會政治經濟的衰落已經初見端倪。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成化鬥彩嬰戲圖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 成化款五彩嬰戲圖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 五彩嬰戲圖蓋罐
明清時期是嬰戲圖的鼎盛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展到百多個幼童,幼童神態各異。嬰戲圖的流行,反映了當時的民眾心理。傳統的封建社會又把傳宗接代的觀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的圖案,就成為瓷器常見的裝飾圖案。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 青花嬰戲圖筆筒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 成化款五彩嬰戲圖碗
雍正、乾隆兩朝的官窯瓷器,嬰戲圖畫工嚴謹,多見兒童衣紋清晰,眉清目秀,動作天真爛漫,惹人喜愛。用嬰戲圖描繪了“黃發垂髫並怡然自得”的桃園美景和太平盛世。當時的官窯瓷器嬰戲中的兒童姿態多樣,動作誇張,畫面多呈熱鬧愉悅的氣氛。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綠地粉彩纏枝蓮開光嬰戲圖雙耳扁瓶
清乾隆 綠地粉彩纏枝蓮開光嬰戲圖雙耳扁瓶(局部)
在社會動盪不安、封建政權江河日下之時,嬰戲圖同樣也能記錄下來。明未天啟、崇禎兩朝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國力衰竭,這些社會現實折射在嬰戲圖中,孩童們瘦骨嶙峋,腳奇長,後腦特大,形體十分抽象,看起來奇形怪狀。清朝中期的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嬰戲圖上人物呆板笨拙,兒童粗頭大腦,反映了國運衰落的現實。
在清代玉製筆筒頗為流行,這與當時書畫藝術的成熟以及文人以崇尚和追求美玉來抒發閒情逸致的風氣有關。筆筒外表適宜雕琢圖案,特別是按照文人繪畫底稿雕琢的玉圖畫題材的流行,使筆筒成為表現玉雕工藝的重要載體。清代皇家玉製筆筒,則代表了當時玉筆筒製作的最高水平,其裝飾題材多為文人雅事、仙侶人物,而“嬰戲圖”題材的筆筒也受到皇家和文人的喜愛。
十八世紀 碧玉嬰戲圖筆筒局部一(合緣堂藏)
十八世紀 碧玉嬰戲圖筆筒局部二(合緣堂藏)
十八世紀 碧玉嬰戲圖筆筒局部三(合緣堂藏)
此件“十八世紀碧玉嬰戲圖筆筒”,以通景方式鏤雕呈現了嬰戲圖的場景,隨著筆筒的轉動,它就像一幅畫卷徐徐展開。畫面中,懸崖陡峭之上,雲霧繚繞,怪石嶙峋,蒼松盤踞其間,亭台樓宇掩映於峻石花樹之間,樹木俯仰生姿,曲折欄杆,可謂雕欄玉砌,此等美景,有如仙境。眾童子列隊出行,一面前有小童鳴鑼開道,後跟儀仗隊和捧花孩童,另一面前有捧花孩童,後有小童作騎馬打扮、左手持韁繩,右手執馬鞭,神情得意,又有孩童持華蓋、燈籠和鯉魚。所雕琢眾小童姿態各異,人物描繪謹遵法度,生動而富於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懸崖雲霧,巒石蒼樹,以線寫形,以形寫神。近景遠景層次豐富,處處如在畫中,呈現一派祥和喜慶之景。
十八世紀 碧玉嬰戲圖筆筒拓片(合緣堂藏)
兩岸故宮藏品中即有雕琢“樊桐仙侶”“西園雅集”“竹溪六逸”“竹林七賢”“石室藏書”“漁家樂圖”等圖案的碧玉筆筒,與此件嬰戲筆筒相比較,雖紋飾內容不同,但於用料、做工、風格等方面皆無二致。
北京故宮藏,清乾隆 刻詩碧玉“樊桐仙侶”圖筆筒
台北故宮藏,清 碧玉楓林停車圖筆筒
台北故宮藏,清 碧玉石室藏書圖筆筒
兩岸故宮藏品中即有雕琢“樊桐仙侶”“西園雅集”“竹溪六逸”“竹林七賢”“石室藏書”“漁家樂圖”等圖案的碧玉筆筒,與此件嬰戲筆筒相比較,雖紋飾內容不同,但於用料、做工、風格等方面皆無二致。
台北故宮藏,清 碧玉西園雅集筆筒
台北故宮藏,清 碧玉竹林七賢筆筒
類似的藏品,也可見於《玉器III》,香港,1995年,第167頁,出自哈特曼夫婦的收藏的玉筆筒,香港佳士得拍賣,2007年11月27日,編號1518;另也可參考來自Heber R. Bishop收藏的玉筆筒,紐約佳士得,2009年9月16日,編號251。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