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衆會」合緣賞堂(七)明 黃玉御製雕螭龍角杯
「香港衆會」合緣賞堂(七)明 黃玉御製雕螭龍角杯
合緣賞堂
香港衆會聯袂北京合緣共生文物有限公司將定期推出古代佛造像、玉器和瓷器等古董藝術精品鑑賞文章,願同廣大藏家與文物愛者共同探討和交流!
“玉,石之美者”。雖然新石器時代大洋洲的毛利人與中美洲的瑪雅人曾有過短暫的佩玉歷史,但只有在中國,玉的發展貫穿了中華文明史的整個進程,可謂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文化基因。
明
黃玉御製雕螭龍角杯
高16cm
來源:紐約蘇富比2007年3月20日
展覽:
1、保利藝術博物館
2、三亞市“皇家氣象——元明清宮廷珍寶展”
3、渭南博物館“懷玉比德——清代宮廷玉器精品展”
4、廣州從都國際論壇“中華文脈傳承展”
5、長沙博物館
巡展城市:合肥市、太原市、洛陽市、大連市、鄭州市、張家口市等
玉器背後蘊含著的不同意義,近萬年來發展形成的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內涵,展現了我國古代玉器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玉器中所蘊含的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明 黃玉御製雕螭龍角杯(圖二)
商周兩漢時,人們將精美的玉石琢製成玉璧、玉琮、玉眼蓋等器物,在祭祀活動中供奉玉器,冀望以此祭天禮地或祈求死而不朽。這種“禮玉文化”的確立,對中華文明史的影響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明清兩朝天壇、地壇大祀中,皇帝皆親奉蒼璧祭天、黃琮祭地。
漢代玉角杯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
明代角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春秋戰國以後,在儒家德治學說的影響下,人們更是將玉器高度人格化、道德化,玉器被賦予了高尚的君子的品德,成為人格化的君子代表,古代君子佩玉之風由此大行。這些玉佩飾不僅是身份等級的象徵,也是君子品行高潔的代表。
明 黃玉御製雕螭龍角杯(圖三)
隋唐以降,中西文化的交流為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玉器逐漸褪去了神秘和神聖的光環。而後宋、遼、金、元百餘年間的多民族文化碰撞,更出現了以“春水”、“秋山”玉及仿古玉為代表的以花鳥、人物、古青銅器等為主題,表現世俗趣味的玉器作品。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大盛及帝王品味的影響,玉器融入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明代角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青白玉角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角杯最早可見於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之夔龍紋玉角杯與台北故宮所藏玉角杯均代表了漢代玉雕的最高水平。乾隆御題詩中亦有“龍尾觥自三代有,稱之曰漢傳人口”的稱讚。漢朝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對之後歷代王朝有著深遠的影響。
明 黃玉御製雕螭龍角杯(局部)
有明一朝,理學熏熏,上層統治者與文人士大夫均號召師承兩漢,仿效秦漢風骨。於宮廷制器之上,朝廷更是力求復古。作為漢代玉器代表作的玉角杯,在明代宮廷自然被大力仿製。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青白玉螭龍角杯,與本品極為相似。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編》中亦收錄兩件,青玉、青白玉者各一。與上述諸品相較,此件色如蒸栗的黃玉螭龍角杯更為其中瑰寶。
– End –